2019-9-19 19:49
宅~有何不可
《殺人回憶》中連環殺人案怎成韓國“國民心結”
原標題:《殺人回憶》中的“連環殺人案”,怎成韓國“國民心結”
經年日久,找到“華城連環殺人案”裏的真兇,儼然已成?韓國公?的“國民心結”。
[img]http://n.sinaimg.cn/translate/93/w533h360/20190919/8344-iewtemz2112498.jpg" alt="▲ 圖片來自電影《殺人回憶》" data-mcesrc="http://n.sinaimg.cn/translate/93/w533h360/20190919/8344-iewtemz2112498.jpg" data-mcestyle="max-width: 640px;" data-mceselected="1" data-link="[/img]▲ 圖片來自電影《殺人回憶》
相信很多人記得《殺人回憶》最後一幕。
在金黃的稻田上,宋康昊直直地望著鏡頭,眼神裏充滿震驚、憤怒又帶著些微的迷茫與無助。
導演奉俊昊說:“我想,如果兇手在世,他一定會看這部電影,所以我安排瞭宋康昊直視鏡頭這一幕,其實就是在看著兇手。”
就在這兩天,很多媒體報道,“兇手”找到瞭。
韓國警方18日表示,京畿南部地方警察廳最近在重新調查“華城連環殺人案”時,通過比對DNA,發現當年的真兇就是目前正在服刑的罪犯。
而《殺人回憶》是根據真實案情改編的,原型就是這起連環殺人案。
最新消息是,該嫌犯對犯罪事實矢口否認,但警方調查證實,嫌犯的DNA與過去10起案件中的3起所留DNA相一致;韓國警方還表示,會進一步詳查。
震動韓國的“華城連環殺人案”
“華城連環殺人案”的案發地點是華城郡(現?華城市)周邊的村莊。連續5年之內,有10名女子受害,其中僅1人倖存。這10起案件中,兇手的手法近乎一致,先行綁架,之後強姦,最後勒斃受害者。受害者中,既有71歲的老人亦有年僅14歲的少女。
[img]http://n.sinaimg.cn/news/transform/791/w550h241/20190919/b569-iewtemz2165482.jpg" alt="▲“兇手”照片公佈。 圖片來自微博" data-mcesrc="http://n.sinaimg.cn/translate/6/w560h246/20190919/2195-iewtemz2112497.jpg" data-mcestyle="max-width: 640px;" data-mceselected="1" data-link="[/img]▲“兇手”照片公佈。 圖片來自微博
這起連環殺人案件,當時震動韓國,官方出動瞭大量警力,甚至動用瞭軍隊,搜查瞭約21,000個嫌犯,鑑定瞭570組的DNA、180根毛髮、40116枚指紋,但最終一無所獲。
該案於2006年4月因超過15年法律追訴期(2007年前韓國法律公訴時效?15年),而停止瞭偵查。
雖然韓國在2015年通過瞭一項刑事訴訟法修正案,根據修正案,過去“25年”殺人犯罪公訴時效將被廢除。但這僅限於2000年後的案件。
因此,發生在此前的“華城連環殺人案”成瞭徹底的舊案,對於最新找到的兇手,韓國司法體系也將不會再追究其責任。
該案對韓國社會產生瞭深遠影響。因?舉國關註,官方不僅動用瞭有史以來最多的警力,還在案件偵破過程中,首次使用瞭DNA鑑定技術。隻是當時,韓國還未掌握此項技術,專門將樣本發往日本進行瞭鑑定。而在影片《殺人回憶》中,嫌犯的樣本則是被送到瞭美國。
“華城連環殺人案”從未被遺忘,真兇到底是誰?經年日久,找到“華城連環殺人案”裏的真兇,儼然已成?韓國公?的“國民心結”。它在韓國被屢次作?影視素材搬上熒屏。改編自本案件的不唯《殺人回憶》,還有《隧道》、《信號》和《岬童夷》等。其中《信號》一劇,不僅火爆韓國,在國內也受到瞭熱捧。
更深遠的影響是,關於這一案件的公訴時效,也引發瞭公?對於韓國司法界關於“公訴時效”問題的長期逼問。而對於公訴時效的問題,更是在影視作品中被不斷提及。
如在韓劇《信號》中,便將公訴時效的修改作?劇情推進的轉折點。而2012年的韓國熱播電影《我是殺人犯》,也是圍繞著公訴時效這一核心議題展開。
公?的持久關註與熱議,最終推動瞭韓國司法體系中“公訴時效”制度的變革。而在這背後,公?與警方對“華城殺人案”真兇的追查,便是最原始的動力之一。
《殺人回憶》中?何抓不到兇手
“華城殺人案”中的兇手一直未能被“抓住”,跟當時韓國的刑偵體系、人員的素質以及刑偵技術裝備有著很大的關係。
[img]http://n.sinaimg.cn/news/transform/27/w550h277/20190919/fb2a-iewtemz2166062.png" alt="▲ 圖片來自微博" data-mcesrc="http://n.sinaimg.cn/translate/55/w568h287/20190919/0e0f-iewtemz2112558.png" data-mcestyle="max-width: 640px;" data-mceselected="1" data-link="[/img]▲ 圖片來自微博
據韓國媒體報道,“華城殺人案”中的兇手,其實早在1994年便已因強姦殺害妻子的妹妹而被警方抓獲,被判無期。隻是這25年來,一直都沒有將其確認?是“華城殺人案”的真兇。這次的“抓獲”,某種程度上是技術與體制的勝利。
而在《殺人回憶》中的那個年代,無論技術抑或體制,都殘缺不全。
《殺人回憶》所處的年代,是韓國由軍政府向民主政府過渡的20世紀80年代。那個時候,正是技術薄弱、體制混亂、人心迷茫、社會失序的年代。
影片中有個細節頗能透露這一點。當兇手殺人前常點的音樂在廣播中播放時,天也下起瞭雨,警官們知道兇手又要殺人瞭。但他們卻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阻止,因?警力大都上街去維護治安瞭。
奉俊昊說:“80年代的無能,是整個社會的缺陷,這是我這部電影要極力說明的。”
奉俊昊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,來講述一個永遠無法找到罪犯的探案故事,實際上暗藏瞭其宏大敘事的野心。
他想要通過展現一?無力且無奈的警員、恐懼而迷茫的公?,以此作?切口來映射出整個韓國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風貌。
他成功地找到瞭這個合適的切口。對“華城殺人案”的偵破,頗具代表性地暴露瞭那個年代的迷茫與無力感。據稱,當時兇手抽過的菸頭和掉落的頭髮,都曾散落在案發現場,但是由於當時沒有進行樣本分析的人員與設備,讓很多機會都白白地流失瞭。
在奉俊昊眼中,《殺人回憶》中抓不到兇手,是因?整個社會的“無能”。而某種程度上,也是對這種“無能”?像的精準塑造,讓這部電影達到瞭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。
在此意義上,可以說,正是因?那個未被抓到的兇手,成就瞭這部電影。
如今,宋康昊當年面對鏡頭直視的兇手,可能真的被找到瞭,至少離找到真兇更近瞭。雖然他依然否認過往的惡行,但在DNA比對等實錘證據下,有些東西並不難水落石出。公?依然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,真兇到底是《殺人回憶》中的哪個人物,又或者他是否壓根就不在電影涉及的人物之中。
眼下,期待韓國司法部門能通過進一步的詳查,徹底查清嫌犯的犯罪事實,回應公?的迫切期待,解開韓國公?的“國民心結”。
“惡魔”縱在人間,也不該是逍遙地在人間。有些代價,仍需其領受。
□遙羽(媒體人)